內(nèi)腹部有長段銘文的四十二年逨鼎(局部)。
上個月,深圳博物館迎來年度大展“周邦肇作——陜西寶雞出土商周青銅器精華展”,該展由深圳博物館、寶雞青銅器博物院、周原博物館主辦,扶風(fēng)縣博物館、岐山縣博物館、渭濱區(qū)博物館協(xié)辦,幾大博物館聯(lián)手,共展出各類青銅文物182件/組,重量級展品眾多,有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77件,其中一級文物40件。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該展帶銘文的銅器有87件,器物造型奇特、紋飾華麗、工藝復(fù)雜、銘文豐富,代表了西周青銅文明的最高成就,讓深圳市民大開眼界。那么,青銅器上的精美紋飾和神秘的銘文究竟代表什么呢?今天我們就帶大家貼近文物、放大局部,一起來看明白通透。
紋飾可以用來斷代
近些年,我們從很多探險小說中總能看到青銅器的身影,在這些虛構(gòu)文學(xué)作品中,青銅器總是扮演著能夠通靈的神秘角色。這大概是由于商周青銅器紋飾與王權(quán)、神權(quán)的結(jié)合尤為突出所致。商周之后的1000多年里,青銅器都以其神秘、獨特、璀璨的藝術(shù)特征著稱,從而進一步營造出一種濃厚的神秘氛圍。
青銅器上的紋飾,最早從夏代晚期開始出現(xiàn)。早期人類社會,人們對于大型動物十分懼怕,于是在青銅器上刻畫出饕餮、夔龍等猛獸的動物紋飾,期盼得到神力的庇護,驅(qū)妖除魔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人在與動物的爭斗中逐漸取得了主動地位,將龍、鳳視為吉祥神物,于是饕餮、夔龍紋逐漸減少。到了商末周初及至西周中期,青銅器紋飾中鳳鳥紋大量出現(xiàn),從西周早期到穆王、恭王,有人稱之為鳳紋時代。此次展出的戶卣上就能清晰地看到鳳鳥紋。
商代的青銅器以動物紋為主,到了西周,由于對于奴隸制社會“天命”的論斷開始動搖,青銅器的社會功能也從祭祀用的禮器逐漸轉(zhuǎn)變成實用器具,人們的審美發(fā)生了變化,由此迎來了青銅器紋飾的變革,神秘的鳥獸紋飾逐漸減少,代之以簡潔抽象的幾何紋飾。常見的有波曲紋、蕉葉紋、竊曲紋,可以視為獸紋的變體。比如重環(huán)紋就是一種形似龍鱗的紋飾,西周晚期的代表性青銅器毛公鼎上就只有一圈重環(huán)紋。而此次在深圳展出的四十二年逨鼎上我們可以看到波曲紋。
紋飾不僅對當時有價值,對后世也有著重大意義。由于不同的朝代所偏好的紋飾不同,因此紋飾也成為考古學(xué)家和歷史學(xué)家進行青銅器斷代的重要依據(jù)之一。